做好決定之后,柳宗迅速地行動起來,他飛快地將最小的那種定位裝置分別貼在了滄龍身體表面的各個位置、卡位滄龍的石頭上,最后還有十幾個被扔入了海中。
這種拳頭大小的裝置,是用來確定目標(biāo)大小的定位裝置,一般來說只要放在目標(biāo)表面便可以了。
接著是二十八根最短的那種定位裝置,這是針對地脈的定位裝置,是用來告訴定位者,哪些能量是要一起被鎖定抽走的。
所以這二十八根定位裝置的布置就麻煩了許多,柳宗需要考慮的是滄龍體內(nèi)能量的走向,或者說是紋路的走向,如果出了錯,那么這根定位裝置可能就浪費了,被帶走的滄龍也未必會完整。
為了這個,柳宗可是定位了再定位,研究了再研究才算是做好,他這一下足足用去了他三個小時。
完成這一切之后,自然是那七根比較長的定位裝置了。
這個定位裝置是空間定位裝置,效果是以這定位裝置為中心,整個范圍內(nèi)所有東西都要帶走。
柳宗正好可以帶走滄龍背上的全部骨骼,水下部分的骨骼與海水。
當(dāng)然本來這東西并不全是用來帶走骨骼什么的,本來柳宗是想要鎖定一下滄龍內(nèi)臟,看看還有沒有可以用的。
不過為了帶走想要的,柳宗把兩根定位裝置放在了滄龍的背上,一根放在了水下,帶著余下的四根定位裝置,順著滄龍的嘴,進(jìn)入了滄龍內(nèi)部。
內(nèi)容未完,下一頁繼續(xù)閱讀